top of page

復健之路的三大指標


受傷後的復健之路可以很漫長,但復健運動是很重要的一環。很多人剛開始做復健運動時都會在受傷部位感到輕微疼痛,心裏可能會有疑惑:做復健運動時感到受傷部位有輕微疼痛,我應否繼續堅持鍛煉?


今天就為你解答復健之路的三大指標,助您清楚自己的康復進度。


1.疼痛程度


問問自己:我能忍受現在復健運動時的痛楚嗎?


疼痛程度是個人化的,每一個人能忍受的疼痛程度也不相同。疼痛程度分為0至10,0為不痛,10為之最痛。在康復之路中,您可認清自己可忍受的疼痛程度,但切記越痛不代表越好,找一個能忍受並且舒適的疼痛程度(普遍是5-6/10)。通常疼痛程度多於能忍受的,便會因痛楚而阻礙完成運動,若不多於能忍受的,仍可繼續做復建運動。



2.設下休息日


在做復健運動中感到疼痛並不少見,要知道這運動是否適合繼續進行,便要看看運動後一天的反應。


問問自己:我受傷部位的疼痛程度於運動後的一天有否增加、減少或沒有變?


通常完成復建運動後的一天,可給受傷部位休息並復原,例如星期一、三、五是復健運動日,二、四則可作休息日。若運動後的一天沒有使已有的疼痛程度加劇,那現有的復健運動是可以繼續進行。


*提提你,若平時沒有習慣做運動,突然做運動是會令到肌肉酸痛,這些肌肉酸痛是自然現象,代表您在成功鍛煉肌肉而且沒有害的,可以繼續進行運動,前提是要懂得分辨肌肉酸痛與受傷部位疼痛。



3.調整運動負荷指標


若休息日感到受傷部位疼痛加劇,那是否代表不能繼續進行復康運動?並不是。休息日感到受傷部位疼痛加劇,意味着要調整復康計劃的運動負荷指標。運動負荷指標大致包括三大範圍: 運動強度,運動頻率,和運動量。運動強度即負重,例如啞鈴重量或阻力帶張力等等。運動頻率即每星期做運動的次數。運動量即是每次運動的重複次數。通常調節的指標會先是運動量(重複次數),運動強度(負重),最後才是運動頻率。


以上的三大指標可供你做復健運動時作參考,做復建運動時有少量痛楚是難以避免的,只要跟治療師討論,並作出適量的調節,繼續堅持鍛煉,便會達到理想的效果。

10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Copy of PainHero Badge - Top Rated 2023-363 (1).png
5.png
bottom of page